您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水泥行业:“易共苦,难同甘” 
 日期: 2024/8/26  阅读次数: 118  来源: 水泥网APP   
 
看到标题有人肯定要说:“这话不对,前些年水泥行业大家就是在同甘的过程中迎来了6年的好光景”,事实真是这样吗?
水泥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,其发展历程充满了起伏与波动。从以往经历来看,在行业遭遇低谷之时,企业之间更容易形成共识,共同应对挑战;然而,在行业回暖之后,却难以保持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。
这就像自古王朝都会经历的那样,打江山的时候万众一心,同仇敌忾,真打下了江山,总少不了勾心斗角、尔虞我诈。
一、共苦易:行业低谷中形成共识
在行业遭遇低谷时,特别是经历了大规模亏损和破产之后,“吃疼”的业内企业通常能够迅速认识到恶性竞争的危害,通过协同限产、限制价格恶性竞争等方式来稳定市场。
以2015年为例,当时水泥行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,水泥需求呈现了25年来首次大幅负增长,全年水泥产量比2014年减少1.3亿吨,同比下降5.0%。‌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%,水泥市场量价齐跌,企业亏损面达到40%以上。
在此背景下,业内企业很快意识到价格战只会加剧行业的困境,于是开始协同限产。
恰逢其时,国家出台了错峰生产的政策,水泥行业积极响应,将错峰生产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,有效地缓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,推动了市场回暖。这一时期,水泥行业维持了长达6年的良好态势。时间来到2023年,水泥行业再度迎来低谷,行业利润大幅下滑,到2024年上半年,业内企业亏损加剧,全行业利润亏损达到12亿左右,行业几乎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。
于是,近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开始呼吁“反内卷”,恰好国家层面号召避免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。就在不久前,包括海螺水泥、红狮水泥在内的以往大家认为的市场“强硬派”还专门到湖北拜访华新水泥商讨反内卷。
二、同甘难:行业回暖后开始分化
当行业回暖后,水泥企业之间的行为却出现了分化。
一方面,随着效益的回升,有了钱以后,部分企业就忘了曾经说的“赚钱是为去产能创造条件”,想到的不是关停落后产能,促进产业升级,而是大规模建线,批小建大或者提产改造,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中国水泥网统计数据显示,从2017年到2022年全国投产熟料产能1.85亿吨,如果考虑到超产问题,这个数据还要大很多。
此外,数据还显示,从2018-2023年合计有4136.21万吨僵尸产能参与产能置换,“复活”产能3000多万吨。且据不完全统计,还有40个在建、拟建产能置换项目即将在2024-2026年投产,涉及熟料产能6193万吨。
另一方面,手里有了钱以后,一些企业慢慢忘了以前的苦日子,开始飘了。部分水泥企业甚至认为,2016年到2022年的好光景是靠自己的“实力”获得的,殊不知这背后其实是全行业共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。然后,不再积极响应错峰生产,错峰生产效果越来越差。
以河南省为例,尽管在行业低谷期间该地区的水泥企业曾共同响应错峰生产政策,一同走出困境,但在行业回暖后,部分企业对错峰生产采取了消极态度,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增产的现象,在市场层面上,也是各种小动作不断。
这种行为不仅削弱了市场调控的效果,还导致了价格的不断下跌,最终影响了当地市场的稳定。
三、供需矛盾与主观因素供需矛盾是水泥行业问题的根本所在,但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。水泥行业如果不能解决“易共苦,难同甘”的弊病,即便行业短时间走出当前的困境,也只是暂时的,“好日子”将难以持久。要想改变这一现状,水泥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1. 加强行业自律: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,强化行业规范,约束企业行为,避免恶性竞争。
2. 推进产业升级:鼓励企业关闭落后产能,投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,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。
3. 深化供给侧改革: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,严格执行错峰生产等政策措施。
4. 强化社会责任感: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,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,更加关注行业和社会的整体利益。

 
 
打印 关闭